中医阴阳五行素食与养生观
劉宣慶
中医学渊远流长至今数千余年益生不曾歇息,其中尤以道家思想为其养生理论的根本。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;阴阳离决,精气乃绝。”可见阴阳协调乃生命健康之基础,若阴阳失衡,百病丛生。道家观人,亦重阴阳:全阴者为鬼,全阳者为仙,惟阴阳调和者为人。人之所以为人,即在此阴阳交泰、清浊得所之中和状态。
道家修炼,首重保命养生。《道德经》曰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生命之演化,基于阴阳互根互用。《周易·参同契》提出“抽坎填离”之说,意指将肾中一点真阳上升于心火,将心中一点真阴下降至肾水,使后天水火不交之“未济”,化为先天水火既济之“长生”。真阳归位,性命乃得安顿。
清代名医郑火神在《医理真传》中开篇即言:“乾坤大旨在人身为肾,一点真阳,含于二阴之中,居于至阴之地,乃人立命之根,真种子也。”道医同源,理旨贯通,道家重炼精化气,医家重培元固本,皆在养护真阳,延年益寿。
在饮食方面,道家与中医皆崇尚顺应自然之道。素食属木,为阳;肉食属土,为阴。植物皆向阳生长,性清升疏布,富含生发之气;动物则伏地归阴,性浊沉下,久食则易阻阳生之机。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”,五谷五菜居首,正是顺木火生化之道。
而今社会,营养学亦倡导植物性饮食有助减轻心血管负担、抗氧化、增强免疫,并能改善情志稳定。过度肉食,不但扰乱脏腑平衡,更造成环境污染、温室效应,成为全球生态危机的元凶。素食,不仅养身,更养地、养天,是回归自然的根本道途。
五行五色五味素食养生详述
中医食养讲究“色、味、归经、性”,五色、五味、五脏相应,是人体内外天地呼应的微妙体系。素食调养应遵循五行生克,五味调和之理,以达五脏平和、气血顺畅、阴阳协调之效。
1. 木行 - 肝 - 青(绿)色 - 酸味
养阳之生发,春养肝为先。
食物举例: 菠菜、西兰花、绿豆、青瓜、猕猴桃、柠檬、醋、绿茶
功效要义: 疏肝理气,清肝明目,助排毒;酸味柔肝养阴,开胃助消,木气升腾,可生发心火。酸味宜少量适用,过则克脾土。
2. 火行 - 心 - 赤(红)色 - 苦味
养阳之能量,夏清心养神。
食物举例: 红枣、枸杞、红豆、番茄、火龙果、苦瓜、莲子芯
功效要义: 养心补血,安神定志,通血脉;苦味清心泻火,解毒燥湿。苦宜节用,过则克肺金。
3. 土行 - 脾 - 黄色 - 甘味
养阳之根本,长夏重健脾。
食物举例: 黄豆、南瓜、小米、胡萝卜、玉米、红枣、蜂蜜
功效要义: 健脾养胃,益气和中,生化气血;甘味调和脏腑、缓急止痛。甘宜天然清淡,过甜生湿,土反侮火,损伤心脉。
4. 金行 - 肺 - 白色 - 辛味
养阳之护卫,秋润肺宣发。
食物举例: 百合、山药、莲藕、白萝卜、银耳、梨、葱姜蒜
功效要义: 养肺润燥,宣发解表,开窍行气。辛味通阳解表,但多则耗气伤阴,克肝木。
5. 水行 - 肾 - 黑(紫)色 - 咸味
养阳之根基,冬宜养藏肾。
食物举例: 黑豆、黑芝麻、黑木耳、紫菜、海带、香菇、桑葚、天然发酵酱
功效要义: 补肾益精,强筋健骨,滋阴藏阳;咸味引下润肾,但重盐则伤血脉,损心火。
五色五味调和,真阳自固
素食养生,并非仅指不食荤腥,而是讲究五色五味均衡摄取,调和五脏,涵养真阳。日常饮食应遵守如下要义:
每日五色五味兼备:五脏调和,脏腑协调。单一偏嗜,易致五行失衡。如酸多伤脾,甘多生湿,辛多耗气,咸多凝血,苦多损肺。
以青绿为本,赤黄为辅,白黑调之:顺应“木生火”之天道,重生发、扶正气,辅之健脾养神、润肺藏肾。
远厚味,守本味:恬淡为主,拒绝重油重盐重糖,养心养神不扰阳。所谓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”,养阳养性皆自简淡中来。
季节与味相应:春增酸、夏宜苦、长夏调甘、秋佐辛、冬助咸,顺四时以调内脏。
※每日素食者切记:五行五色五味均衡摄取,方能养身护命,扶阳固本,得以健康长寿,心性安宁。
素食不仅是生理层面的摄养,更是道德、生态、精神的觉醒,其长养天地好生之德摄天地清气,纳五行正味,回归自然之本性,涵养内在之真阳,恬淡而有定,柔和而不争。素食者若能每日遵五行五色五味调和之法,自可身康神清,气足志定,德慧日增,福寿绵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