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《黄帝内经》谈起  刘宣庆中医撰

一、立夏节气概述 
每年公历5月5-7日,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东南巽位,太阳黄经达45°,万物进入生长旺季。此时日照增长、气温升高、雷雨增多,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易出现烦躁、倦怠、心火偏亢等问题。 
中医核心观点: 
夏应心:夏季对应心脏,养生以“养心”为核心,需调和阴阳,顺应阳气外发之势。 
长夏属脾:立夏后湿热渐盛,兼顾健脾祛湿,防暑湿困脾。 
---
二、《黄帝内经》立夏养生总纲
原文精要(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): 
夏三月,此谓蕃秀……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;使志无怒,使气得泄。
三大原则解析: 
1. 起居:夜卧早起(23点前睡,5-6点起),适度晒太阳(避正午烈阳)。 
2. 情志:戒怒戒躁,保持心境平和,避免心火上炎。 
3. 气血:适度运动发汗,疏泄体内郁热,忌大汗伤津。 
---
三、夏季“病在脏”的深层机理
内经原文(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): 
“夏气者病在脏。” 
核心病机: 
1. 阳气外浮,内脏失温:气血聚于体表,心、脾、肾阳气不足,易受寒湿侵袭。 
2. 心火亢盛,阴液耗伤:夏季心火旺,情志失调易致失眠、口疮。 
3. 湿热困脾,气机壅滞:暑湿邪气直中脾胃,引发腹胀、食欲不振。 
现代典型问题: 
空调病(寒邪内侵)、熬夜耗阴(心肾不交)、贪凉伤脾(腹泻腹痛)。 
---
四、中医针灸养生实践方案
(一)调心气,安神志 
1. 关键穴位: 
内关穴(腕横纹上2寸):调节心气,缓解心悸、胸闷。 
神门穴(腕横纹尺侧端):安神定志,改善失眠、焦虑。 
少冲穴(小指桡侧指甲角旁):清心泻火,治口舌生疮。 
2. 三合针法应用: 
取内关、神门、太渊(补肺益心),形成“心-肺-气”协同调理, 三合(寅午戌)火局生土瀉火。  
---
(二)健脾祛湿,调和气机 
1. 经典配穴: 
足三里(膝下3寸):健脾胃、升免疫,可针灸或按揉。 
阴陵泉+公孙穴:利水祛湿,化解腹胀、水肿。 
中脘穴(脐上4寸):艾灸温中,驱脾胃虚寒。
2.五合针法;甲己合化土;扶土泻火,阳陵泉+阴陵泉。
3. 食疗方:  
茯苓山药粥:健脾化湿。 
红豆薏米汤:利水不伤正,适合湿热体质。 
甘草黑豆汤:解诸毒①养肝②去毒(包括中药和西药的药毒)③利湿(利尿)④活血气⑤治疗皮肤病。
夏季食鮮:江南地区“立夏尝三新”(樱桃、青梅、麦子),即源于神农尝新的传统。  
- 民间认为此时吃新鲜食物可清心火、防暑热,防腐食与中医养生理论呼应。  
---
(三)养阳护阳,引火归元
1. 艾灸重点: 
关元穴(脐下3寸):温补元气,固本培元。 
大椎穴(颈后隆起骨下):振奋阳气,防空调病。 
涌泉穴(足底前1/3凹陷处):引火下行,治虚火上炎。
2. 禁忌: 
避免过度艾灸导致燥热,每周2-3次为宜。 
---
五、全方位养生建议
(一)饮食调理 
清心火:苦瓜、莲子心、竹叶茶。 
敛心气:酸梅汤、山楂、乌梅。 
忌口:冰饮、烧烤、油腻(防湿热内生)。 
(二)运动与作息 
运动:晨练小跑步或八段锦、傍晚散步,微汗即可。 
午休:11-13点心经当令,小憩15-30分钟养心。 
(三)情志调摄 
静心法:冥想、书法、听古琴曲。 
宣泄法:参加娱乐活动,适度倾诉、写日记,避免情绪郁结。 
---
 六、经典方剂对症调理 
| 证型| 表现 | 方剂 |
| 心火亢盛 | 失眠、口疮、小便短赤     | 导赤散(生地、竹叶)|  
| 暑湿困脾 | 腹胀、乏力、头重如裹     | 藿香正气散          |  
| 心肾不交 | 心烦、腰酸、耳鸣         | 交泰丸(黄连、肉桂)|  
---
七、现代人夏季养生误区与对策 
误区1:过度依赖空调 
对策:每日开窗通风,艾灸大椎穴驱寒。  
误区2:大量冷饮解暑
对策:改饮生姜红糖水、陈皮普洱茶。  
误区3:熬夜“养阴”
对策:亥时(21-23点)入睡,配合酸枣仁汤。  
---
总结 
立夏养生,需紧扣《黄帝内经》“养长”之道,以“调心、健脾、护阳”为主线,结合针灸、食疗、情志调节,实现内外平衡。谨记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顺应天时,方能安然度夏,为秋冬健康奠定根基。 
(注:文中穴位定位需专业医师指导,方剂使用请咨询中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