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換簡體 商家登錄

【精神疾病】皮膚長疹子、搔癢與精神疾病惡化的意外關聯

11/2/2025 2:27:03 PM     瀏覽 345 次

蚊蟲叮咬或過敏導致的皮膚癢令人不快,但還不至於影響心理健康。然西班牙研究顯示,皮膚異常有可能反映更深層精神健康危機。研究首次出現精神病症狀患者,若同時有皮膚異常現象,幾週內出現憂鬱或自殺念頭的機率較高。此發現近日於歐洲神經精神藥理學會(Europe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,ECNP)年會發表。
皮膚與神經系統間的關聯,從胚胎發育時就開始。兩者都源自胚胎三大胚層的外胚層(ectoderm),所以發育早期就共享部分生物學路徑。團隊指皮膚免疫或發炎反應可能與腦部神經發炎同時發生。換言之,皮膚異常不只是外表問題,也可能反映身體調控壓力與免疫失衡了。主導研究的 Joaquín Galvañ 博士表示:「皮膚變化有時是身體試圖表達正在經歷壓力的途徑。」
皮膚症狀與自殺傾向的驚人關聯
研究共分析 481 位首次出現精神病症狀的患者,約 14.5% 同時有紅疹、脫屑、搔癢或光敏反應等皮膚異常。分析結果顯示,這群患者之後四週內出現自殺念頭或行為的比例高達 25%,無皮膚症狀的患者僅 7%。顯示皮膚症狀可能是種「早期預警訊號」,預告患者心理健康狀態惡化中。這種關聯女性更明顯,推測可能與荷爾蒙與免疫反應差異有關。
這項發現為臨床實務開啟新視角。將來精神科與皮膚科醫師或可合作,建立跨科別監測機制,早期介入高風險族群。這也與「身心整合醫學」(psychodermatology)理念呼應:皮膚、免疫與心理並非獨立系統,而是彼此交錯影響的緊密網絡。臨床焦慮或情緒低落患者常有皮膚症狀,如異位性皮膚炎或慢性蕁麻疹,這些可能都是大腦與免疫失衡的表現。
邁向非侵入式心理監測的下一步
但這項發現屬觀察性研究,不能證明皮膚異常是否直接導致精神惡化。後續除了需更大樣本與不同族群驗證,也需探討潛在的生物學機制。如發炎細胞激素、壓力荷爾蒙,是否在皮膚與大腦間形成訊息傳遞迴路?此外,皮膚樣本是否有能反映精神狀態的特定生物標記(biomarkers)?解答這些問題,有助利用皮膚檢測,為非侵入式的心理健康監測工具。
原來,心理健康與皮膚狀態可能互為表裡,當「人體第一道防線」皮膚出現異常時,也許映照出內在心理的不平衡。一般人若長期出現皮膚搔癢、紅疹或難解釋的皮膚不適,同時伴隨情緒低落或睡眠不安,應及早就醫,並留意心理層面變化。對醫學研究者來說,皮膚或許是通往心理健康的新窗口,讓醫師捕捉到無聲的求救訊號。
科技新報
圖檔來源: 123RF.COM


把此文章分享到:

關於 太陽能專家MARK WA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