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換簡體 商家登錄

【貿易戰】克魯曼評川普亞洲行:美國輸了貿易戰 徒留3大經濟傷害

10/30/2025 6:04:14 PM     瀏覽 468 次

美國總統川普這次亞洲行,與中、日、韓分別敲定貿易協議的目標似已達成,關稅最糟情況應已過去。但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表示,這結果不值得慶祝,因為川普亂無章法的貿易政策已造成三種類型的經濟傷害:美國生產者和消費者物價上漲、經濟不確定性,以及美國的全球公信力蕩然無存。
克魯曼30日撰文分析,就川普2.0關稅導致物價上漲和經濟不確定性而論,最糟情況已經結束,但顯然已給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秩序帶來持久傷害。至於傷害有多深,以下逐項分析:
一、物價上漲
早在今年4月初川普宣布「解放日」關稅之前,專業人士去年底預測,剔除食物與能源價格的「核心」消費者物價指數2025年將攀升2.4%;然而,最新官方數據顯示,美國核心通膨率已升至3%。
更直接的證據來自Pricing Lab,該網站分析傳上網的零售價格資料後估計,川普關稅使整體消費者物價因此上漲0.7個百分點。此數雖可觀,但比許多模型所做的預測來得小。例如,耶魯預算實驗室的模型估計,關稅對消費者物價造成1.3個百分點的影響。
如何解釋兩者之間的差距?並不像川普政府所言,增加的關稅成本是外國人埋單。而是,美國企業自行吸收成本,未轉嫁消費者。但這顯然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,所以預告將來通膨恐大幅上揚。
另一因素是,進口商為降低關稅成本,改列進口產品對應的稅則號別。有些做法完全合法,例如從加拿大進口的產品,大多數符合「美墨加協定」(昔稱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」)零關稅資格,但去年加國銷美產品僅38%利用此優惠,主因或許是文件認證太麻煩。但2025年6月,迫於關稅稅率大幅提高,加國進口貨以零關稅輸美的比率激增至81%。
其他迴避關稅的做法可能不合法,例如「洗產地」,想方設法更改產品來源地標示,以適用較低稅率。有理由認為這種做法會持續下去。比起企業自行吸收成本,這可能是美國進口物價受抑制更大的因素。換言之,這也意味著,將來通膨竄升的疑慮減輕。
二、不確定性和就業市場凍結
川普祭出關稅意在重振美國製造業,但目前為止顯然並未發生:製造業聘僱人下滑,部分原因是川普關稅(尤其是鋼鋁關稅)已大幅推升生產商成本。另一方面,關稅並未導致大規模裁員。最近亞馬遜、優比速(UPS)等多家大雇主宣布大舉裁員,主因與人工智慧(AI)提高勞工生產力有關。
但勞工市場最出人意料的發展,並非工作大舉流失,而是勞動市場凍結--招聘率變得十分低迷。對初進職場的年輕人以及因某種原因丟掉飯碗的失業者而言,這種環境尤其艱難。而且,勞工在工資談判的議價籌碼隨之大減。再加上通膨加速,對美國勞工將是重大打擊。而川普關稅政策衍生的不確定性,或許是導致就業市場凍結的最大單一因素。
不過,不確定性升高的最糟時期或許已過。川普的亞洲行看來會使關稅前景穩定下來,以美國調降一些極高的關稅,包括已實施或揚言實施者,換取亞洲國家做出在美投資或採購更多美國產品的模糊承諾。至於這些協議的內容,遠不如降低不確定性來得重要。
三、對美國及全球秩序的長期傷害
川普肯定會宣稱打贏這場貿易戰,其實不然。
克魯曼認為,美國從這些協議獲得的主要好處,是停止自打嘴巴。美國消費者、生產者和勞工,都已淪為川普關稅的最大受害者。
而且,這些協議化解不了過去六個月瘋狂關稅行徑造成的深層傷害:美國國際公信力蒙受難以估計的損失,全球經濟秩序也因此大亂。
可從兩點來看。首先,川普的貿易政策,除明顯違法(下級法院已這麼判決,除非遭最高法院推翻)之外,也違反美國以往與外國簽署的貿易協定。所以,這場貿易戰打下來,美國已淪為片面毀諾、不再值得信賴的國家。
其次,這場貿易戰最受矚目的是美中交鋒,最終結果看來是:暴露美國的弱點,凸顯中國的強勢。北京方面可能做出一些表面上的讓步,承諾採購美國大豆之類。但實際上,川普先威脅要對中國祭出極高關稅,待北京一開始限制稀土和其他工業原物料出口,就立刻龜縮。這顯示中方強打「稀土牌」已占上風。
克魯曼結論是,中國顯然贏了這場槓上美國的地緣政治角力。以前,美國還能指望民主國家盟友群起力挺,但川普不分敵友祭出關稅已疏遠這些盟國,而且確立恣意毀約的汙名。美國昔日握有難以匹敵的經濟影響力,現在,全世界都知道,中國大陸更勝一籌。
udn報導
圖檔來源 : 123rf.com


把此文章分享到:

關於 S&P財務保險經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