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常每年這個時候直到10月,是中國大陸生產的許多假期季節商品輸入美國的旺季,但今年情況完全不同。隨著中國大陸出口到美國的貨品持續減少,其他整體輸往美國的貨運貿易也幾乎陷入停滯。最近的貿易數據顯示,今年的高峰已提前在7月觸頂。
根據Vizion的數據,從中國進口到美國的貨品,已經連續三周出現年減27%的頹勢,而最新的海運訂艙數據也顯示,傳統的9月底貨運熱潮今年可能不會出現。
分析Vizion的資料發現,中國出口到美國減少最多的前五類產品是:家具、玩具與運動器材、電子設備與零組件、機械設備、塑膠與塑膠製品。
近年中國大陸在黃金周之前的出口,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而減緩。例如,2024年因擔心美國港口罷工而提前出貨,2023年則是消費需求疲弱導致出貨異常低迷。物流平台SONAR的資料顯示,今年的貨運趨勢主要由「貿易戰導致的提前備貨」與「後續訂單持續減少至低水位」主導。
海運訂艙業者Honour Lane Shipping(HLS)在近期給客戶的報告中提到,貿易戰的影響曾在5月底至6月初帶來短暫但強烈的出貨激增。洛杉磯港口因而在7月曾因關稅戰暫時休兵而創下歷史性貨櫃處理量紀錄。不過那波急拉之後,接著出現的是「迅速下滑,復甦緩慢」。
HLS說:「製造商在黃金周之前也只是非常緩慢地增加產量。許多客戶的在美國的庫存增加,暫停自中國出貨。」
根據HLS統計,10月已宣布取消的船班已經達到35班。由台灣長榮海運、法國達飛(CMA CGM)、中國大陸中遠海運(COSCO)等公司組成的海運聯盟ONE,也已在9月第一周暫停中國大陸多個港口至加州長堤港與奧克蘭港的航線。
航班減少導致貨櫃空間減少,推升海運價格,9月15日起,每個40呎貨櫃將加收1,000美元的運價調整費。
分析Sea-Intelligence的資料發現,貿易戰期間,北美是唯一貨櫃量負成長的地區,可見其受到的衝擊最為明顯。
C.H. Robinson北美海陸運輸副總裁哈富曼說:「通常海運旺季從7月持續到10月,這是假期商品出貨的高峰期。但今年7月就觸頂了。」
全美零售聯盟(NRF) 與 Hackett Associates 合作發布的最新全球港口追蹤報告顯示,美國主要貨櫃港口在夏季出現近乎創紀錄的進口量後,預期年底前進口量將持續下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