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醫療】不懂理財又不會投資的人 一生背債 前途茫然若失 | 唐冠軍地產投資專家

醫療 時間:05/20/2025 瀏覽: 3609

唐冠軍説:借錢上學不是錯的方法,錯的是從沒學會怎麼去理財還錢,財務管理也是一門大學問,是人生必修課。」


唐冠軍説「不會理財,不只是沒錢而已,而是你一輩子被錢所困,你戍成為錢的奴役。」

「若你積欠的學貸尚未還清 你的社安金恐被扣款」

美國60歲以上長者,積欠學貸餘額, 20年增長6倍。

 

世界日報 新聞報導 編譯周芳苑 2025-05-19

 

https://www.worldjournal.com/wj/story/122985/8745671?zh-cn

 

 

總統川普上台後恢復追討拖欠的學生貸款,沒想到全美數十萬名年紀較大的人也成討債目標。圖為76歲退休辦公室職員Linda Hilton站在她家門前她最喜歡的一棵樹前。美聯社

總統川普(Donald Trump)上台後恢復追討拖欠的學生貸款,沒想到全美數十萬名年紀較大的人也成討債目標,數十年學貸債務如今攤在陽光下,面臨社安金被扣押的風險。

鑑於學費上漲迫使人們舉借更多錢,年長者學貸債務以驚人速度增長。

美國國家消費者法律中心(National Consumer Law Center)數據顯示,屆滿60歲族群的連總額為1250億元,比20年前增加6倍。

連帶的,根據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(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, CFPB)2001年至2019年間,全美社安金被扣押的人數激增3000%,從約6200人增至192300人。

消費者金融保護局1月報告預估,全美今年約有45.2萬名屆滿62歲的年長者拖欠學生貸款,可能面臨教育部再次強制催收。

致力推動取消債務的債務人聯盟Debt Collective布魯因頓(Braxton Brewington)說,打電話給該組織並參加抗議活動的年長者多到令人震驚,很多人原本應可免除債務,卻成了目前這個充滿缺陷、違法行為和僥倖心理體系的犧牲品,這些人為了受教育而背負晚年債務,實際上已償還貸款本金,但因利息和費用而仍欠款。

儘管拜登政府曾試圖限制可扣押償債的收入金額,但無論誰當總統,都可能重新催收拖欠貸款;聯邦法律僅保護750元社安福利不被扣押,很可能讓債務人收入遠低於貧窮線。

智庫New America成員薩特邁耶(Sarah Sattelmeyer)說,基本上,政府一隻手發給人們聯邦福利、另一隻手又將福利拿走。

有一些債務人已收到催收通知,更多人活在恐懼中。

川普上任後簽署行政命令,解散教育部,導致大規模裁員,許多人想詢問學貸問題卻沒有工作人員接聽電話、求助無門。

教育部長麥克曼(Linda McMahon)表示,重新催收學貸有其必要,既是為了債務人自身的財務健康,也是為了國家經濟前景;

學貸通常被認為是年輕人的專屬議題,要他們還款有多麼困難,今天年輕人的問題將成為明天老年人的問題。

 

問:「為什麼40年前只欠4萬美元的學貸,經過30-40年之後,竞然還沒還完?」

 

【數學真相:利滾利的複利效應太可怕】

 假設當年學貸為 $40,000,利率 6%。若只繳「最低還款額」,有很大機率只在償還利息,幾乎沒動到本金。


 
如果中間有幾年因為失業、經濟困難而延遲或暫停還款(Forbearance/Deferment),利息仍在持續累積,甚至計入本金再產生利息(稱為資本化利息)。

 數學舉例:

  • $40,000 若每年複利 6%
  • 20 年後會變成 $128,000
  • 30 年後接近 $230,000
    (即使有部分還款,也可能只是延緩雪球速度)

 

【制度結構:學貸設計是「終身型負債陷阱」】

 學貸幾乎不能破產清償(在美國,學生貸款是極少數無法透過破產豁免的債務)。
 
利率比房貸還高(學貸平均約 5%7%),但卻沒有房產作為擔保或資產對應。
 
很多借款人一開始收入低,只能選擇 Income-Based Repayment(依收入還款),還款金額低、還款期拉長,導致本金沒還完,利息繼續滾。


 
政府常允許展延、重組、利息暫緩,反而助長「只付最低」的風氣,形成「慢性債奴」。

 

【行為心理:人性傾向延遲與忽視複利】

 許多畢業生一進社會,收入不穩、開支大,學貸變成「可以以後再處理的帳單」。
 
他們不一定不還,而是:

  • 還太少,
  • 還不持續,
  • 或只還利息。

  • 有些人把資金優先用在結婚、生小孩、買車、買房、投資,希望「以後有錢再一次清掉學貸」。但「以後」通常來不及,反而形成利息壓力。
  •  

【這不只是還款問題,而是「美國夢破產」的象徵】

  • 學貸最初的設計是:讓所有人都有機會透過教育翻身;
  • 40年後,越來越多人發現:「我借錢讀了書,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。」

 尤其是那些:

  • 主修文科、人文、藝術、社會學等低報酬領域;
  • 進入薪資低成長、或實習不支薪的產業;
  • 或者中途被經濟危機(如20082020)影響。

 他們發現:自己的教育投資根本沒有足夠的經濟回報來清償學貸。
那麼這筆債,就變成人生中最沉重的枷鎖之一。

【當利率6%,但薪資年增2%,你永遠追不上】

這是最關鍵的「數學陷阱」之一。

 假設:

  • 債務利率 = 每年6%
  • 但你收入每年成長2%(甚至0%

 結果是:

  • 你收入愈高,繳得愈多,但因為 債務本金從未真正下降,
  • 利息仍滾不停,你愈努力,債愈大。

這就像在跑步機上奔跑,拼命跑,卻永遠抵達不了終點。

 

【富人孩子無債畢業,窮人孩子終生背債】

  • 美國有錢家庭能靠儲蓄、信託基金、贈與幫孩子讀完大學;
  • 中產與弱勢家庭只能靠學生貸款。

 結果是:

  • 有錢人畢業就零負債,進入職場就能買車、投資、買房;
  • 窮人孩子畢業還沒賺錢就要先每月繳學貸,起跑點不只不同,是差了10年現金流與資產積累能力。

這是一種階級再製的金融體制。


【大學變成了「賣夢的機器」】

  • 美國大學學費在40年內上漲了近400%,但起薪並沒有同步上漲;
  • 大學把招生當作商業行為,越來越多花俏的設備、建築、宿舍與「品牌包裝」,成本最終轉嫁給學生。

 問題是:

  • 學生買的是「未來會更好的希望」;
  • 但實際上:只換來一張文憑,和一身債。

 

【財富淨值為負,造成「整整一代人的破產青春」】

根據美國聯準會資料:

  • 年輕一代(30歲以下)中,有超過一半淨資產為負值(負債超過存款與資產總和);
  • 他們的財富淨值,低於同齡的父母與祖父母在同一人生階段。

這就是為什麼整個年輕世代:

  • 不結婚、
  • 不生子、
  • 不買房、
  • 不創業……

因為你背著學貸,你根本走不動。

心理層面的隱形災難

  • 長期負債會造成 「債務慢性壓力症」;
  • 根據 APA(美國心理學會)報告,學貸是美國35歲以下焦慮與憂鬱的重要來源之一。
  • 有些人甚至稱學貸為「看不到盡頭的財務地獄」。

「我每天醒來第一件事,不是夢想未來,而是焦慮還款帳單,它一直寄來我家。」

 

真相總結:

問題面向

           說明

 數學

     6% 複利,40 年可讓債務翻數倍。

 制度

  學貸不易豁免、利率不低、還款條件太寬鬆。

 行為

  拖延心理、收入限制、還款策略錯誤,導致本金一直存在。

警世意涵

「不是你沒還錢,是利息讓你永遠都還不完。」
「教育若是讓人負債一生,那這教育真的值得嗎?」
「學貸就只是債的一種,它是你人生自由的負擔。」

 

 

問:「45萬擁有美國大學學歷的長者,為他們的投資理財水平怎麼會那麼差勁,到了65歲連學貸都還沒付清」?

我們來從七個角度深入剖析,美國長者怎麼會走到這一步:

 

【不是沒能力,而是制度設計讓你還不完】

  • 在美國,學貸是一種被設計成「拖一輩子」的金融商品:
    • 你一畢業可能只賺$2,000$3,000/月;
    • 政府允許你「只繳最低金額」、甚至暫緩還款;
    • 看似仁慈,其實是讓利息一直滾。
  • Income-Based RepaymentIBR)制度讓你繳了30年,結果本金還在。
  • 有些長者 實際已經繳了超過本金23倍的金額,還是沒還完!

所以這不是「他們不還」,而是「制度根本沒打算讓你還得清」。

 

【退休金制度崩壞:從「有保障」到「自求多福」】

  • 美國70年代以前,退休主要靠雇主提供的「退休年金」(pension);
  • 1980年代起,退休責任轉嫁給個人(如401kIRA),個人必須學會投資理財。

結果是:

  • 若你從未受過真正的財務教育(學校也沒教),就只能靠自己摸索;
  • 如果你中間失業、醫療破產、照顧家人……這筆錢很容易被花光。
  • 這不是理財不好,是社會結構讓你承擔過多風險而無從防守。

【從來沒有人教他們「負債優先清償原則」】

  • 許多美國人年輕時從沒上過「理財課」、「債務管理課」、「資產配置課」;
  • 大學裡教很多知識,但沒人教你:什麼債該先還?學貸會變什麼樣?複利怎麼影響你?
  • 結果是:

    很多人還信用卡、買房、買車、買股票,卻沒還那筆在後面悄悄變大的學貸。

 

【財務焦點偏誤:買房、投資、退休金優先於還債】

  • 許多65歲的長者,這輩子不是沒賺錢,他們:
    • 買過房,可能還有房貸;
    • 買過股票,甚至有退休帳戶;
    • 幫子女繳學費、買車、借錢……

但他們以為:

「學貸慢慢還就好,這不急。」

殊不知:這筆債在你人生的每一個月默默成長,你越晚處理,它就越重。

 

【社會安全金被扣押:老年人最後一條生路也被切斷】

  • 根據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報告,
    20012019年,被扣押社會安全金來還學貸的人數暴增3000%以上!
  • 換句話說:

到了你該養老的年紀,政府還在從你退休金裡「扣債」。

這不只是理財問題,這是「國家設計讓你一生為債勞動」的結構暴力。

 

【為子女背債的父母:善意變成悲劇】

  • 有些65歲長者並不是為了自己借學貸,而是:
    • 幫子女辦「家長聯名貸款(Parent PLUS Loans)」;
    • 或幫孫子申請聯保貸款;
  • 結果是孩子畢業沒工作、或薪資過低還不起;
  • 整筆債務落在家長身上,變成無底洞。

父愛/母愛換來晚景悲慘,這不是愚蠢,是一場國家放任的災難。

 

【結論不是「他們不會理財」,而是「他們被結構吞沒」】

真相

備註

他們懂努力,但債滾太快

複利6%,年年加壓

他們有收入,但還不清

工資漲幅跟不上學貸利息

他們投資了,但回報不穩

股票震盪、房市波動

他們想還,但越還越沒完

因為利息 + 遲延費 = 地獄門票

他們不是懶惰,而是無知

因為教育沒教「怎麼還錢」

 

【時間錯置:知識在年輕,債務卻在老年爆炸】

  • 教育投資的報酬曲線是在2040歲時發揮最大效益;
  • 然而,學生貸款的壓力卻是5070歲時達到高峰;
  • 因為一開始收入低、還款少,等到還得起的時候,已經是債多利重的中老年。

結果是什麼?

年輕時「買夢想」,老年時「還債務」,投資與償還時間錯位,壓垮了整個財務節奏。

 

【制度欺瞞:利息、罰金、資本化利息 = 合法剝削】

  • 學貸的「罰金利息」與「資本化利息」設計,使人即使已繳超過本金23倍,本金卻仍未減少;
  • 一旦中斷繳款,原本的利息會被加回本金再算利息(稱為「資本化利息」);
  • 再加上延遲手續費、重算利率等條款,讓學貸變成一種合法的債務地牢。

 換句話說:「你以為你借的是4萬,後來發現你欠的是40萬。」

 

【代際背負:長者為子女、孫子女背債,變成老年人質】

  • 許多65歲以上學貸人根本不是為了自己借的,而是幫助下一代完成教育(例如 Parent PLUS Loan);
  • 孩子沒錢還,政府就從父母的社安金中扣除(已是事實,全美約有20萬人遭此待遇);
  • 這不是理財問題,而是整個家庭、整個世代被拖進債務陷阱。

 這就是所謂的「債務的世襲化」:

「你不只是背自己的債,你還背了下一代的未來。」

 

【財務幻覺:大學學歷穩定收入財富自由】

  • 社會灌輸「只要你讀大學,就能翻身」的教育神話;
  • 但這30年來美國的學歷紅利已經大幅縮水,特別是文科、人文社會等科系;
  • 即便有穩定收入,也會被:
    • 房貸、
    • 醫療開銷、
    • 子女教育費、
    • 稅負與生活成本
      逐步吃光;

 所以問題不只是「投資失敗」,而是社會對學歷投資報酬的錯誤承諾。

 

【集體錯覺:「大家都這樣」= 默認慢性痛苦】

  • 很多大學畢業生以為「背學貸」是正常的;
  • 當你身邊每個人都在還債,你就不覺得它異常;
  • 直到你 65 歲了,還在繳 22 歲時借的錢,你才驚覺:

「我一輩子只為還債而活。」

這是一種集體制度幻象:

「教育讓我們自由」的口號,變成「知識讓我們入牢」的現實。

 

 核心警語

現象

警語

時間錯置

「債在未來累積,人在過去努力。」

制度欺瞞

「你不是不還錢,是制度讓你永遠還不完。」

世代背負

「教育的代價,不該是三代人的債務連坐。」

理財幻覺

「理財失敗的不是頭腦,是整個社會的承諾破產。」

群體麻痺

「當所有人都在痛,你就分不清這是不是病。」

 

 

結語

「這些人不是懶,不是笨,不是不還,是這個體系讓他們沒機會走出來。」
「我們欠他們的,不是催收信,而是道歉和制度改革。」
「知識不該成為枷鎖,學歷不該變成判決。」

 

 

【教育投資悲劇的10大真相】

為什麼大學畢業不再是通往自由的門票,而是走進債務牢籠的入口

 

學費暴漲400%,學歷報酬卻大幅下滑

學費40年來上漲超過400%,但大學畢業生薪資成長僅20%30%
教育回報率崩盤,學歷已非「翻身保證」。

 

學貸複利設計成「一輩子都還不完」

學貸不是一次性還款,而是年年利滾利。
拖延、展延、只還利息最後反而欠得更多。

 

學貸幾乎無法破產清償,是「終身債」

學貸不同於信用卡、房貸、車貸,大多情況下無法透過破產重整。
這意味著,你可以退休、可以生病,但不能不還學貸

 

政府允許你「先不還」,卻不提醒你會越滾越多

延期還款(Forbearance)、收入導向還款(IDR
讓人誤以為「這筆債不急」,其實是幫你蓋上利息炸彈。

 

債沒還完,社安金也會被扣走

超過19萬名老人因學貸被扣社會安全金。
你以為退休就沒事了,錯,那是你債務被追討的開始。

 

你不是只還4萬,你其實可能還了40

若用6%利率,每年只還最低額,40年後你總共可能還了超過10倍。
還完了什麼?不是學費,是利息和懲罰。

 

拿大學文憑會賺錢,更不等於會理財

很多科系畢業後薪資低、職涯不穩、還沒學會管理財務。
教育沒教你怎麼避開債、怎麼處理利率、怎麼保護自己。

 

債務沒讓你進入中產,反而封鎖了資產自由

有學貸無法買房、無法創業、無法生子。
學貸變成資產成長的絆腳石,而非墊腳石。

 

很多長者還不是替自己借的,是為孩子背債

父母簽Parent PLUS Loan、祖父母做聯保。
債務變成代際連鎖,孩子畢業,長輩破產。

 

這不是個人失敗,是世代性陷阱

這不是「理財能力差」,而是「制度設計讓你永遠還不完」。
美國平均有45萬名65歲以上的長者,大學畢業仍背著學貸,這不是巧合,是災難。

 

結語/呼籲

「教育不該是通往債務的走廊,而應是通往自由的階梯。」

「學貸改革,不是福利,是正義。」

 

問:前車之鑑。現在的大學生,還敢要用借錢的方式來唸書嗎?

一、現實層面:很多人還是「非借不可」

 根據美國聯邦資料:
全美有超過 4,300 萬名借款人仍在還學生貸款,
其中多數是在1835 歲年齡層。

 為什麼還是很多人「敢借」?

  1. 家境無法支持,不借沒學可唸;
  2. 認為大學學歷還是必要敲門磚;
  3. 被「以後收入會變好」的希望吸引;
  4. 高中教育沒有提供足夠理財知識,不知道借學貸的後果有多嚴重。

 換句話說:

他們不是「敢借」,而是「別無選擇地借」。

 

 二、心理層面:對學貸的「風險感知落差」很嚴重

大學生常有這種想法:

「學貸是未來的事,現在先唸書再說。」
「先借,等畢業再找好工作還就好啦!」

 但問題是:
畢業後找到的工作可能不穩、薪資不夠、生活開銷高,
這時學貸變成巨大壓力源頭,人生規劃被完全打亂。

 這是一種「短期滿足」與「長期傷害」錯位的心理效應。

 

 三、反思層面:越來越多學生「寧可放棄大學」或改變策略

 

 出現明顯轉變趨勢:

  • 更多年輕人選擇:
    • 社區大學(學費便宜)再轉進四年制;
    • 技職學校/認證課程(技能導向);
    • 一邊打工一邊唸書(減少貸款額度);
    • 延後入學、先存錢。

 有些甚至 完全不唸大學,選擇:

  • 投身創業、自媒體、科技證照、自學程式等職涯路徑;
  • 他們寧願靠「現金流創造力」,而非「文憑負債力」。

 越來越多人已經醒悟:

「大學不再是唯一出路,更不是值得終身負債的選項。」

 

結語/警語

「他們不是不怕,而是沒人教他們要怕什麼。」
「借錢唸書,是一場用青春換債務的豪賭。」
「如果你不清楚怎麼還,就不要輕易借學貸。」
「別讓你為了進學校,付出你負擔不起的代價。」

唐冠軍説:「除了學校專知識之外,不要忘記你還有社會教育、財經教育與投資理財知識,你必需要學習。」

唐冠軍説:「還不起學貸,與不懂投資理財絕對有密切關係。這並不是單一行為問題,而是整體「財務素養失衡」的結果。」

以下,我從五個面向幫你解析這個關聯性:

 

為什麼還不起學貸,與不懂理財有關?

 

不懂「複利」,所以不怕拖債

很多人不知道學貸是日利滾年利,利上滾利:

  • 只繳最低還款,本金沒動、利息一直長;
  • 有些人還了10年,結果欠的比原來還多!

 如果了解複利效應的危險,早就會選擇優先償還學貸,而非拖延到退休。

沒有複利知識,就像拿水桶救火,火還越燒越大。

 

不懂「債務排序」,所以錢亂還

理財中一個重要觀念是:先還「壞債」再處理「好債」

  • 壞債:高利息、無資產對應(如信用卡債、學貸);
  • 好債:低利息、有資產對應(如房貸)。

 許多大學生出社會後,
反而先把錢拿去買車、投資股票、消費,卻不還學貸,結果利息越滾越大。

 理財順序錯誤,是一種慢性自殺。

 

不懂「現金流管理」,所以邊賺邊窮

 很多人以為收入多就能還債,卻忽略現金流分配的重要:

  • 沒有設定預算,
  • 沒有留還學貸的固定儲備,
  • 開支沒有優先順序。

 結果是:收入再多,也全被生活消耗,學貸只能擺著不動。

 理財不是賺多少,而是留下多少儲蓄。

 

不懂「投資回報 vs 負債成本」比較

 如果你能投資每年報酬 8%,學貸利率 6%,那或許可以慢還。
但現實是:

  • 很多人投資報酬不到4%,甚至虧損;
  • 學貸利息6%,實質上是一筆「穩賠不賺」的債務。

 若懂得比較報酬率 vs 債務成本,會知道還學貸其實等於賺利息!

 若你投資沒超過6%,就該先還債,而不是幻想靠投資翻身。

 

不懂「風險控管」,所以學貸變人生炸彈

 學貸雖然看似利率不高,但風險極高:

  • 不能破產清償、會影響信用、會被扣社安金;
  • 一旦發生失業、疾病、意外支出,會變成最大壓力來源。

 理財觀念若成熟,會知道學貸是風險優先處理對象,而不是長期擱置。

 真正懂理財的人,會先解除高風險債務,再思考資產擴張。

 

 總結:理財無知,讓學貸變一輩子還不清的痛

理財錯誤

     對應結果

不懂複利

    讓利息吞噬本金

不懂債務排序

    錯誤地優先投資或消費

不控管現金流

    沒錢還債,越欠越多

不比較利率

    誤以為投資勝過償債

不管風險

    把學貸變成老年地雷

唐冠軍説:借錢上學不是錯的方法,錯的是從沒學會怎麼去理財還錢,財務管理也是一門大學問,是人生必修課。」


唐冠軍説「不會理財,不只是沒錢而已,而是你一輩子被錢所困,你戍成為錢的奴役。」

 

 

【註】:我們特别要感謝80% -90%的華裔與亞裔父母可以支持孩子唸完大學,且不用擔心學貸與房貸問題。

我們也要特别感謝國家的教育德政,讓80%的學生有機會順利完成我們的高等教育。

我們也要特别感謝學校校長與老師,對我們的幫助,讓有機會順利完成我們的専業技術培訓。我們要努力學習,來報答父母、老師、國家栽培之恩。

冠軍教室  唐冠軍    626-347-9459

 
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
打開微信,使用 “掃描QR Code”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。

親愛的商家負責人: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?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,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、社區活動、消費情報、專欄寫作...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。請電(626)280-8588,獲得更完整的訊息。